生醫總研(BioEpoch)/研究中心 20111122
由中國科技部、衛生部等十個部會聯合制定的《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已於11月15日正式對外發布。推出此《規劃》的主要原因乃是中國政府體認到全體國民健康水準之提升已經成為評價各國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再加上世界強國在醫學研發投入經費上,持續保持增長趨勢。相較之下,中國與美國、英國相比還存在頗大差距,這也是中國此次力圖加大醫學領域的研發投入,加速醫學科技發展而推出此《規劃》之因。
整體《規劃》內容可以歸納出下列幾項重點與潛在受益產業族群:
1. 強化並支持重大疾病研究 其中包括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免疫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出生缺陷、生殖系統疾病以及愛滋病、肝炎和肺結核病等。
2. 鼓勵自主創新 《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將「自主創新」作為中國醫學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以重大新藥、醫療器材、中藥現代化為核心,加快培育健康產業,提高中高端醫療產品的國產化能力。具體規劃包括提出20-30項前沿、關鍵技術;研製30 個創新藥物;改造200 個藥物大品種;完善新藥創制與中藥現代化技術平台,並建立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30-50個臨床與轉譯醫學研究中心。特別對於中藥現代化部份,《規劃》強調療效確切的傳統及中成藥的「二次開發」,重點在於加強療效確切、作用機制相對明確的現代中藥研究與發展。這些對於具有獨力自主創新能力的化學藥廠、醫療器材廠商以及中藥廠構成有利的發展要素。
3. 深化預防勝於治療觀念 除了重大疾病藥物研究之外,《規劃》中把過去「被動式醫療」的「治已病」觀念進一步調整為「治未病」的「主動式健康管理」。希望透過疾病篩檢與預警技術,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能力,提高及早就診率和治癒率,有效改善病患生活品質並降低整體醫療負擔。這意味著健康管理、保健食品、診斷試劑、疫苗、與檢測儀器等產業將受到重點關注。
4. 重視新型診療研究 重點放在分子診斷、免疫診斷、影像診斷、生物治療、微創治療、介入治療、物理治療等新型診療技術研究,並發展整合醫療資訊、電子病歷、臨床訊息決策支持、個人健康資訊管理與監控等技術。這將有利於非侵入式診斷、醫療資訊電子化、新型治療技術等領域的發展。
5. 關注基層醫療 農村和社區為主的基層是中國衛生工作的難點,也是疾病控制系統最薄弱的環節。《規劃》提出「重心下移」的方向就是希望能夠關注農村和社區基層,推廣適宜基層的創新技術和產品,有效提升中國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水準和服務能力。因此,產品覆蓋率較高以及能提供較為基本的藥物和基礎醫療器材等公司將可望受益。
中國是醫學研究的「資源」大國,但並非「創新」大國。中國在化學藥品和生物製藥上仍是以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為主,中高端醫療器材與設備主要依賴進口,中藥產業發展也面臨著資源、標準等諸多挑戰。因此這次《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實負重大使命,期盼能夠加快推進中國整體醫療水準,向美國與英國等先進國家進一步靠攏。
(內容由生醫總研BioEpoch提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011/11/22 BioEpoch 生醫總研】@ www.bioepoch.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